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十年:我们的谋生是如此艰难

 

     60后生人看香港电影大多从李翰祥、张彻开始;70后从成龙、徐克开始;80后从杜琪峰、王家卫开始;而90后的这一代看香港电影大多从周星驰开始了。香港电影虽然从内地起源,但是从6070年代间香港电影的工业化和市场化都有了飞跃的发展,相比内地电影,多年来的计划经济虽然也出了不少的经典好片,但是在票房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上始终不能尽如人意。而这些种种的不如意凸现在投资和发行上,这些事实让第五代后的导演不禁大叹:谋生不易。

 

    手头有一份2006年的国产电影票房排行。

                 

名次

片名

上映日期

总票房(万元)

1

满城尽带黄金甲

06.12.14

29,100

2

夜宴

06.9.14

13,000 

3

霍元甲

06.1.25

10,300

4

宝贝计划

06.9.28  

9,700

5

伤城

06.12.22 

7,500

6

墨攻

06.11.23 

6,800

7

龙虎门

06.7.28

5,300

8

云水谣

06.12.1

3,600

9

东京审判

06.9.1

3,000

10

疯狂的石头

06.6.28

2,300

合计

 

 

90600

全年总票房比例

64%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前十位影片的票房总和占了国产电影总票房的六成以上,而前三甲都被所谓超投资、超阵容的超级大片占据。而十强中剩下的影片中,《东京审判》显得尤为瞩目。

    说到《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不由唏嘘不已:开始接到这个本子时候,他并没有想拍,一是因为他是一个“圈外人”——他是电视剧导演,从来没有导演过电影;二是觉得剧本写得太“主旋律”。但之后,他偶然在一个论坛上发现了当年在东京审判中唯一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在去世前说的一句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句话引起了他对梅汝璈这个人和这段历史的兴趣。在研究中,他发现这段历史有日本记者非常详细生动的记录:美国人说什么、苏联人说什么、中国人说什么,都记录得非常详细。但是中文的资料反而很少有这么详细记录的,中国人写的东西,大都是些观点。

  史实往往是最吸引人的东西,于是《东京审判》像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纽伦堡审判》一样,把重点放在审判过程中,最大努力地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气氛。与《十面埋伏》、《无极》相比,《东京审判》的投资只有3000万元,但高群书完全是按“大片”的操作办法:影片表现的是1946年的东京,全部搭景拍摄,远东军事法庭更是按照原法庭11的比例搭成,仅搭景费就花了将近1000万元。剧情安排也非常“好莱坞化”致力迎合电影的市场号召力,希望能用剧情、明星和大片制作要求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

  对市场如此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完全是一部由民间操作的电影。电影讲的是“重大历史题材”的远东国际大审判,资金却不是来自国家投资,完全是民间运作筹集。而且导演还无奈地当上了投资人。影视行业民间操作的混乱和无序显然极大地让行业外资金丧失了对中国电影的信心,何况,影片上映原定在5月黄金档期,却因种种原因推后。他们不知道投资什么时候能得到回报。投资人之一的岳路伤心地说:“这圈里水太深,今后我再也不涉足影视业了。”而高群书则苦笑说,现在两位投资人看到他的唯一一句话是:“我们不会赔得太多吧。”

    《东京审判》在票房上的投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成熟的投资环境又一次伤害了正在生长发育的中国商业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最高殿堂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呼吁:培养适合市场运作,有商业头脑的青年导演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希望,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青年导演队伍是关系到国产电影未来的关键。

中国青年导演非常需要与支持中国电影各界人士沟通的平台,而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在构建这个平台,提供这个平台。自2007年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开始扶持内地青年导演,本年度拨出800万元,资助16位青年导演拍摄新片。在香港,早在1999年,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香港贸易发展局及香港影业协会有限公司合办,旨在为杰出的亚洲电影制作人找寻国际投资者的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就已经成立,今年又为8位青年导演的新片投入了约10万港币的启动资金。同样的,中国电影能够博物馆虽然起步比HAF晚了将近十年,但是因为有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强大支持,同时也有HAF运作经验可以参考,相信所提供的沟通平台必然效果事半功倍。而每年一届的青年论坛不仅将成为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品牌活动和中国电影界的盛事,也将成为像HAF一样权威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与电影投资商之间的桥梁。

中国电影博物馆认为,扶持中国青年导演,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一睹中国青年导演的佳作,并提供青年电影导演们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机会,培养热爱观众的青年导演,培养热爱国产电影的观众,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反观香港的电影行业,香港在最近的十年中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摧残,SARS的恐慌,也经历了新一轮的经济飞跃,其生命力可谓是足够坚韧,一度被世人视为“打不死、拖不垮”的典范。作为其招牌式文化产业的香港电影在这十年中也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大起大落,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依然步履维艰。由于失去了东南亚市场,香港电影开始转向内地市场,并不得不调整策略、风格以迎合内地电影审查制度、影迷口味等。总之,这段时期的香港电影在回归前的基础上,延续发展了过往故事模式与内核,逐渐过渡到今年金像奖主题所说的“薪火相传,承先启后,北靠神州。”其中也出现了令好莱坞也乐于抄袭的佳作《无间道》和同样小成本取得大回报的《父子》。

20077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博物馆展映两地青年导演佳作是对回归日的最好献礼,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一届青年论坛的亮点所在,更是以史为鉴,建立与建设青年队伍的一个举措。相信这个沟通平台的建立,必然对两地的电影合作和投资方式引发新风暴。

内地香港电影明星等上百位电影人参加参与的本次论坛,将回顾香港电影十年来极盛、衰落、复兴的历史,希望可以找到中国电影前行的方向。同时对制作关注大众生活和品味的中低成本电影的市场拓展也提出了问题和规划。希望能够完成一个从过去的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反映现实,到现在通过纪录的方式表现现实的转变。给观众造成一种“目击现实”的心理感受。进而改变了电影仅仅供人娱乐、解闷的游戏性质。在弥漫着商业气味的电影市场上,新锐导演们重新树立起中国电影透视社会现实、展现历史变化的美学旗帜。脱离了自娱自乐的小众局限,把视角对准现实社会,揭示着积极的生命意义,从边缘回归了主流的青年导演需要做这样的思索:电影工业才是电影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青年导演怎样能够拍一些能把观众带回市场的电影,去培育中国的电影工业?

在不断的生存和发展中不断思索,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不会再让我们优秀的青年导演再对中国国产电影发出“我的生存如此艰难”的感叹。

 
 

Copyright © 2007 China National Film Museu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影博物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