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对外合作,劳志明先生从资本角度对产业运营进行了深入解读,除此之外,从宏观到微观对行业进行了分析,涉及到行业及产业、具体的企业对接资本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等问题。
在行业的潜力方面,近几年资本并购非常的活跃,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行业潜力对市场的认知。提到未来哪些行业比较有机会的问题时,他认为:主要关于面对行业认知的两个逻辑点。
第一点,未来行业的大发展有可能出现新经济、新模式所带来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第一个维度主要集中在IT行业,TMT行业。第二个维度主要集中在中国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机会。过去人口红利集中在生产端和成本端,而最近几年体现在消费升级的消费端。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娱乐的需求是达到温饱之后最刚性的需求,另外一个需求是医疗的需求。
就影视行业来说,新经济和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都已存在,如新技术带来影视特效、观看方式的进步让原来主要出现在影院的作品出现在了网络上。
同时,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影星粉丝经济。使得影视相关延衍生品机会前景很好,其他很多元素也是支撑中国现在拥有4万块银幕跃居第一,票房仅次于美国的关键。中国票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之最不过是时间问题,一旦实现超越,从行业角度来说,这将让世界电影产业格局发生重要的变化。
从“一带一路”的政策上对影业带来的机遇来说。“一带一路”关键点之一是文化共享,“一带一路”所追求的是文化走出去,而对外影视文化不光是走出去,还有引进来,应当从进出两个角度来思考“一带一路”带来的影视发展机会。
中国影视行业有其自身特点、优势,最大的优势是市场的爆发。还有一点是近年中国金融带来的爆发,这样的爆发让中国同时拥有了市场和资本。但中国影业也存在短板,比如目前处于经济至上、市场开拓至上、项目至上,而非平台至上。
中国影视对外交流更多是资金走出去、市场走出去,产品引进来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逻辑。在整个业务过程中,国内其他产业的走出去,整个跨境并购的逻辑清晰,这其实也可以套用于影视行业里中国跨境并购。
第一个要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能力,这一点在影视行业依然是相通的。第二个国外的先进生产力品牌和市场嫁接,也就是常说的产业协同,在影视行业也是相通的。第三个国内并购热潮催生了国内的价值上涨,这使得相对于西方,国内更具有价值优势,这点在影视行业依然成立。未来的跨境交流会逐渐多,这种交流主要在两个层次:一个项目交流层面,一个并购的层面,这也是交流的主要观点。
第二点,关于近几年影视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国内的影视资本运作比较火热,尤其影视行业,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虽说电影电视剧,这两个模式运营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资本运作有很多的共通地方,主要是在影视资本的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项目融资和金融操作,这点对目前的金融产业来说非常迫切。因为影视行业已经转变资本推动的重资本的操作。影视行业的资本运作化越来越浓,无论从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变得非常火爆。
从融资的角度而言,目前很多的影视都是大制作,在大制作的前提里缺乏资本支持,这个项目就很难落地。这从项目完成的角度上,对资金有着硬性的需求。
第二个层面,影视行业高风险和高收益意味着这其实是不适合集中投资,需要用分散投资来化解相应的风险。这一点在电影行业尤为突出,目前多数电影是不赚钱的,只有少数电影会赚得大部分利润。
在资本运营端,影视也是国内非常活跃的领域。国内的文化相关影视公司已经登陆了影视市场,而有一些通过投资、融资、并购的方式也对接着资本市场。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行业的推动是非常非常有益的。
就这些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关于影视行业的操作和重要要点在哪?从影视行业操作角度来讲,这是资本化或者商业化思维,目前还存有缺陷。
国内影视市场和国内国际相关的并购落脚点在哪里?这一问题对于影视行业的运作极有帮助。第一个对影视行业的帮助来说,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并购方或者产业整合者应该是少数,国内也有同样的特点。第二个多数关于影视的并购,其实是影视企业的被收购,也是证券化的一个过程。
那这里双方面的意义在哪?
第一个从行业的周期波动来说,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会出现一些价值发现的机会。这意味着什么?会有能够有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这个是并购里面价值发现的一个维度。
第二个意味着有些影视行业基于新模式、新环境下极具爆发的机会。其实有价值的企业,要么规模大,要么长成大企业,而在长成大企业之前,对成长的判断里就有并购的机会。这也包含已经完成“成长”的分享,以相应的代价买到后续长成行业巨头的机会。
第三个是产业整合,产业整合其实是产业链的延伸。影视文化行业里面,产业链较长,有内容、运营、营销和后续影院等,它是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这个产业链条上面起到产业协同效应时,我们会说1+1大于2。而在股票市场的体现,就是机遇产业环境,产业利好所基于股票上涨,从而增加资本运营平台效应,这就脱离了产业层面,完全进入到资本运营的层面。
总而言之,目前发展阶段,影视发展行业跟资本行业的对接有必要调整。没有影视就没有资本大发展,影视其实对资本市场来说是必要的条件。而对接资本市场有以下几条路:
第一个是IPO,华谊、华策的并购。第二个登陆新三板,聚禾影画就是并购上市的公司。第三个是基于资本运作的方向、盈利能力成长型实现私募融资,本质上来说,新三板也是私募融资的一个市场。最重要的是解决产业链条的整合和资源聚集,同时也要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以上这种路径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点,在中国文化企业IPO之路非常艰难,最重要不是市场接受,也不是企业的发展潜力,而是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客观来说,这一门槛比较高。第二点,很多企业上新三板只是解决私募阶段性的目标,未来的资本运作的终极目标还应该是A股的证券市场。第三点,多数的企业A股运作的方式还是被并购,这几年大量的数据也都验证了这点。另外是以这几种模式为目标的私募股权方式,也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目的。
而要对接市场从市场实操来看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除了团队操盘之外,一定要资本和金融操盘团队,因为这一块是实业人所欠缺,是产业人很难解决的,这点必须分工明确。
第二个解决企业发展与规范性的问题。登陆企业意味着成为公众公司,公众公司除了精良的要求以外,就是规范性,规范性在影视行业里面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是企业价值的体现,企业价值体现有两个维度:第一点,企业经营目标应当从现金流结余最大化转成实现报表最大化,不要追求先进结余,要追求报表,报表是追求未来市场企业估值和支持后期运作等措施的前提。
第四点如何解决企业成长性问题。
多数影视行业运营实体的公司化特别明显,该过程中怎么由项目公司走向专项化娱乐运营和平台化的公司,以及后续成长性、战略性等问题,还有如何给资本市场描绘战略愿景,对资本市场都极其重要。
希望产业里面的人能够借助产业公司,以产业为虎,以资本为翼,将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