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屡创新高是中国电影的新常态,特别是从2014年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速度开始增速,体现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
我们估计在2017年我们会超越北美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是大家清楚这仅仅是在票房层面。现在很多年轻朋友的观影习惯正在养成。
2014年以来,中国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一些以前不太发达的电影类型,比如《破风》。在去年十部票房过亿元的影片里,喜剧电影占了四席;同时,有很多影片具有很强的喜剧元素,包括《捉妖记》《澳门风云》等。
有人说春晚的喜剧小品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们的喜剧化情趣,这种情趣甚至成为大多数观众的一种喜剧性的文化基因,而且,大多数年轻观众进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冲动不是去寻求艺术审美的满足,而是寻求一种社交化的、娱乐性的需求。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有一部影片是绕不过去的,就是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从那以后,中小成本的喜剧片呈现出大幅上涨的趋势,与爱情片、动作片形成了国产电影的三分之势。
为了让喜剧片有更丰富的元素,与其他类型的嫁接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国产喜剧片在与类型的嫁接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再加上中小成本的优势,可能是投入产出最为明显的一种类型。
喜剧电影本身的类型也呈现出一个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态势,包括爱情喜剧、黑色喜剧、古装喜剧、侦探喜剧等。但总体的质量,其实还是需要警惕的,目前,我们的喜剧电影创作存在着创意、想象力严重不足,山寨比较多,同质化比较严重等问题。
我们排行榜里面好多是新导演,跨界、新生代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生力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夏洛特烦恼》都是新导演、处女作,这个现象在国外非常少,说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电影现象,这些电影现象是国外的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无法提供现成答案的,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寻找,通过我们对电影现状的了解来打造我们中国电影的学派。
我们观察,当下中国年轻观众的口味很庞杂,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可以促进中国电影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谈到喜剧电影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品质的提升,通过向喜剧电影注入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来引导观众的欣赏。
大家知道,现在中国电影小品化叙事倾向非常严重,小品化叙事虽然在当前非常有效,但是其可持续性需要研究,因为电影最终还是一个讲故事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影”或者“电影+互联网”对喜剧电影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碎片化的消费和接受已经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喜剧电影也有很好的传统,包括40年代的《太太万岁》80年代很多香港电影等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经验。我们应研究并融入当下的喜剧创作,同时在类型拓展上不断创新,跟新的观众群体形成更有效的互动,才能使喜剧电影的创作之树生命常青。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喜剧电影是对抗好莱坞大片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如果不能形成我们的品牌,如果不能推动可持续的发展,终究也还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国电影随着现代电影工艺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不断的完善,其对于喜剧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包括一些衍生品的开发,我们也要随之推进。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提高喜剧电影的品质,从而推动喜剧电影多元化的发展,让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