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博举办“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剪辑的力量”

邀请中外嘉宾共话剪辑的艺术与技术

 

2015422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剪辑的力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领导、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领导和中国电影博物馆领导出席论坛。中新社、新华社、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60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中国电影博物馆党委书记陈志强在致辞中谈到,本次论坛主题聚焦“剪辑的力量”,邀请国内外著名剪辑大师从幕后走到台前,交流分享成果经验。通过研讨、深度对话、展览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形式,为中国电影建言献策,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2015年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中国电影致敬。

    北京国际电影节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赵志勇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五年来,以共赢未来为宗旨,倡导“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核心价值理念,为促进中外电影交流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为繁荣中国和世界电影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电影节组委会一直着力探寻中国电影的智慧和特色,搭建分享经验、增进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共同探寻电影之美、共享电影之美。

在向电影大师致敬环节,电影剪辑的晚辈向被誉为“中国第一把剪刀”的电影剪辑大师、中国电影剪辑协会创始人傅正义献花,并请他留下手模。1981年,正是在傅正义的倡议下,创立了中国电影剪辑协会。傅正义表示,期待人们更多地了解剪辑工作及其对电影的作用。随后,中国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和中国电影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人傅海燕代表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和中视视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向中国电影博物馆捐赠图书和光盘《剪辑的力量》,中国电影博物馆党委书记陈志强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当天上午,有三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第一位是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副会长、电影剪辑师刘淼淼,他谈到剪辑师需要强大内心,剪辑之美在于幻想,思想是可以飞翔的,剪辑师的想象力很重要。剪辑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让你看到我怎么剪的”,而当下有一部分电影,在剪辑时更多考虑的不是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故事,而是能够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的噱头。剪辑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能够回归到人性根本。一个作品的剪辑方式被大家认可,是因为观众找到了影像和心灵的契合点,找到了影像的节奏关系。剪辑师应该把意识流的内心冲突、肥皂剧的个人冲突、闹剧的外在冲突区分清楚。剪辑师要不停地给剧中的重要人物施加压力,以此让情节更加出彩。在剪辑片子时,也要注意不要和导演“一个思路”。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中国台湾电影剪辑师、台湾三视影业监制廖庆松,他阐述了自己在剪辑工作中的成长经历。他赞同刘淼淼关于“剪辑师要有坚强内心”的观点,并强调了工作实践经验更加重要。同时,他从中国古诗词、美学、哲学中获益良多,认为电影剪辑师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最后一环品质的管制者。剪辑师对电影素材不应有好恶,要与素材完全交流,才能对影片的优缺点有所把握。他用美学观点说道,“有我”即电影剪辑师有个人的影像架构,“无我”为影像创作者叙事语态的消失。在某种程度,剪辑师可以让“导演”这一概念消失,让观众更加接近作品,对电影有更深的感受。剪辑师或电影创作者应当忘记剪辑技巧,忘记主观蓝图,以一种超然的、“中观”的心态,将理性、感性发挥到极致,与影片深入沟通,在影像里自由移动变化。

第三位演讲嘉宾是美国电影剪辑师迪伦·提契诺。他现场依次播放了电影《断背山》《血色将至》《杀手之死》等片段。他将剪辑比喻为魔法。每次剪辑前,他会先读剧本,想象演员表演方式、镜头拍摄方式、片段拆剪方式。剪辑时,他非常注意人物对话、人物动作的节奏,尽力让场面更加有趣、更有动感。他认为,观众如果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会一直被影片抓住。有时,剪辑师与导演之间的矛盾观点交流会让影片的最终表现精彩。在谈到与李安导演的合作时,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激发不同的创意灵感。剪辑师与其他剪辑师、助理等人的沟通很重要,要多听其他人的反馈,因为“所有的决定几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的”。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三位电影剪辑师结合自己的剪辑经历,折射出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剪辑流变轨迹。在下午的研讨环节,还将有来自电影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知名嘉宾,围绕电影剪辑技法的创新与发展、电影人才培养、电影与导演的互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Copyright © 2006-2015 China National Film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